|
深圳市医疗系统抗疫先进人物系列报道④“只要病人需要,永远义不容辞!” |
双击自动滚屏 |
发布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22-03-24 08:39:24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 |
“只要病人需要,永远义不容辞!”这是冯永文的座右铭。年初,深圳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打响后,这位已年满64岁的深圳重症医学权威专家,第一时间临危受命,征战危重病人救治“战场”——定点救治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ICU,带领着全市重症医学专家团队,与病魔进行殊死较量,为一个个患者守住最后的“生命防线”。
大年初一挂帅出征
大年三十晚上,正在过除夕的冯永文,接到来自深圳市卫健委主管领导的电话。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,当时,市里要马上组织一批ICU专家,赶赴市三医院救治重症患者,市卫健委希望作为深圳重症医学领域权威专家的他“挂帅出征”,并负责立即组建队伍。64岁的冯永文,毅然受命。
当晚,他便开始着手筹建事宜。“我脑海里浮现了一个个‘老战友’的名字:张卫星、刘雪燕、温隽珉......我开始一个个给他们打电话,问他们愿不愿意‘参战’。果然不出我所料,他们没有一个人‘打折扣’,全部一口应允。”冯永文回忆。
大年初一,出征正式命令下达,冯永文当天下午2点赴市卫健委召集开会,傍晚回家拿上简单行李,晚上8点他便已在市三医院ICU接手梳理病人治疗的情况。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ICU病房,他一待就是近40天,一天都没有离开。
“大年初一到初四,我们的重症专家陆续到位三院,团队聚集了全市市级医院和部分区级医院最富有经验的14位主任医师、教授,同时还有8名高年资主治医师,个个都具有娴熟的重症医学的操作技术和基础理论,构成了一个22人的重症医学团队,全力保障确诊危重病人的治疗。”
救治重症、危重症病人,很大程度上要依靠ICU的各种硬件设备的支持。但当时市三医院的ICU,不仅床位不够,还不是负压病房,大批的新冠肺炎患者只能入住感染科的普通病房。对重症患者救治来说,问题接踵而来:首先是供氧量,仅能供30%的重症患者用;其次,抢救患者所需要的各种设备,耗电量巨大,放在普通病房容易短路;最重要的是,重症、危重症患者的病情,每分每秒都在变化,而当时病房的隔间构造,可能会妨碍医护人员的视线,从而错过最佳抢救时间。
冯永文着急了,马上与市三院领导班子和感染科、信息科等科室协调。很快,大家都开始各自着手起来。他用了约2周时间,临时当了一回“室内设计师”,将这些问题一一搞定:供氧不够,就将十几桶瓶装氧临时组合成一套中央供氧系统;电源负荷不够,就增加了几个UPS电源,保证供电稳定;怕不能及时监护患者,就在病房里装摄像头,让医生在办公室里,都能实时看到患者。
全面升级完善后的ICU,为后面长达数月重症、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,提供了硬件上的保障。
ICU里的“定海神针”
重症、危重症病人的救治,是深圳阻击新冠病毒战疫最重要的环节。在冯永文的带领下,重症专家团队在隔离病区夜以继日地工作,一直在啃这块“最硬的骨头”。饿了简单吃个盒饭,晚上去医院旁的宾馆休息一下,和所有组员一样,冯永文每天都扑在ICU,思考一切办法,救治每一个生命。
这是冯永文每天的工作日程表:上午8点开始到病房早查房;10点查房完后进行复杂的疑难病例讨论;11点由医院组织多学科会诊,对更复杂疑难病例进行讨论;讨论会持续到下午1点后才能吃上午餐;午餐后开始下午的治疗工作,直到晚上7点。事实上,真正能在7点就完成工作回去的时候很少,危重病人的情况随时可能变化,需要密切监测,冯永文不放心,经常在病房蹲到深夜。
2月22日晚,10点40分,刚从医院离开的冯永文突然接到ICU紧急电话,一位上了ECMO的患者出现生命体征不平稳,情况危急。挂了电话,冯永文叫上几位专家,10分钟内火速赶到医院。通过对病情的研判,他果断提出为病人更换ECMO管路及膜肺。这是一个极其高风险的操作。在他的指挥下,6名医生在穿好的防护服外又穿上手术衣,各自做好术前准备,一位医生负责机械停开,两位医生负责剪管、对接,还有两位医生负责对接时注水,一位医生负责应急。“开始!”冯永文一声令下,团队成员各负其责,仅仅用了15秒,管路膜肺更换成功。正是这关键15秒,千钧一发之际,挽回了一个危重病人的生命。
“我们最高峰的时候,管理着40多位病人,冯主任熟悉所有病例的情况,每一个危重症患者救治方案的确定,在专家讨论会诊后,都需要他最终拍板,事实上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。他已经60多岁了,经常跟我们一起熬夜,没有休过一天。”同为重症医学专家组成员的任迪医生告诉记者,“他是我们ICU里的‘定海神针’”。
总结危重症救治“深圳经验”
ICU工作的特点,风险与难度并存。与危重病人近距离接触,防护服外就是令人色变的病毒,稍有不慎即感染上身;与普通感染病人相比,重症、危重症患者病情重,变化快,基础疾病多,需要有更全面的治疗思路和一刻不松懈的管理。冯永文常对组里的年轻医生说:“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判断,都可能关乎患者的生死,不能出错。”
年过六旬的患者陈先生(化名)曾是ICU最严重的患者之一,刚被送进院时一度生命垂危。他有严重的低氧血症,在病毒的作用下,气体在肺里得不到有效的弥散和交换,导致全身缺氧,而他的心脏因为有原发的高血压和冠心病,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低氧环境。生死一线间,冯永文准确判断——马上为其气管插管,进而上ECMO,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。最终,通过20多天与病魔的抗战,这位病人挺过了最危险时刻,“这样的危重症患者,能成功逆转,在国内并不多见。”市三医院院长刘磊表示。
在危重症病人治疗过程中,以冯永文为首的深圳重症专家团队,摸索总结出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方法。3月,由专家组联合撰写的《深圳重症(重型/危重型)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引(共识版)》在《中华危重急救医学》上发表。当中梳理了深圳专家们在治疗深圳危重病例中获得的诸多心得,包括“提前筛查出可能从轻症转为重症、危重症的病例,尽早介入,干预治疗”等,为全国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
|
上一篇:民法典草案合同编 这些内容和老百姓密切相关
下一篇:官方新回应:退车退款!女车主:被奔驰一句话伤了自尊!涉事4S店被曝多次坑骗消费者
|
|
|
|
|
|
|
联系我们
- 广州出租车票
- 联系人:的士之家
- 电 话:【微信:】
- 手 机:【微信:】
- 邮 箱:【微信:】
- 地 址:【微信:】
|
|
|